可以說,喪親之痛是一種可怕的生命“殺手”。但通常人都會在某個時刻遭遇到喪親的事情,在東方這樣一個倫理情感特別濃厚的文化氛圍中,喪親所導致的悲痛又會顯得格外深重。因此,對人生中必然會出現的這種人生危機,必須高度重視,並加以重視。
理性認知喪親之痛是解脫痛苦的第一步
為了從喪親之痛中擺脫出來,我們可以求助於理性,從生命的本質來理解親人之死的不可避免性。有生必有死,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鐵的規律。大千世界,凡為生命皆逃不脫這一規律的制約。正如我們離世時不希望自己的親人悲傷一樣,我們去世的親人固然也是不希望我們太過於悲傷的。
我們常說,死者已矣,生者還是得面對生活。勇敢而堅強地活下去,還要活得更好更愉快,這才是告慰死者最好的方式,這才是“永恆地在一起”。
不妨我們也將生死說得富有哲理些:所謂“生”是人在世間的奔波,“死”則是永遠的安息;“生”是生命存在的過程,“死”則是生命延續的基礎。只有“生”而無“死”,或者只有“死”而無“生”,都是不可想像的,也是不能存在的。人只有從理性上真正理解了喪親事件的必然性,才有可能從喪親之痛中解脫出來。
借助時間的流逝將喪親之痛漸漸化為烏有
我們說但凡有情者,即使對生死、對生命的本質認識得再透徹,大多數人面對親人的離去,都是會有傷痛的。
喪親的人,要經歷一個修通喪失、避免形成創傷的心理過程,這個時候,喪親之痛不能硬性的壓抑,而應該將哀傷情緒儘量地發洩出來。淚水終有流幹之時,悲傷終有化解之日,而時光老人就是最好的消解劑,我們要讓時光老人來撫平傷者的心理創傷,沖走哀痛的憂愁。
在此,我們要設法將注意力從專注於亡者身上轉移出來,去關心其他的人和事,逐漸地彌補生活中的失落。人們只有在生活中漸漸地淡化喪親之痛,才能重新邁開人生的步伐,去獲得屬於自己的生活。
如何在生活中淡化喪親之痛,重新面對生活呢?對此我們可採取以下措施:
居喪干預:親人去世前後儘量陪在其身旁,並處理好喪事,少留遺憾,讓自己得到一些心理安慰,這對於走出喪親之痛是十分重要的。
家庭(社會)支持:喪親之初,傷者多處於情感休克期,會有悲哀、焦慮、孤獨、無助、驚嚇等諸多不良的反應,此時他們迫切需要提供心理支持。所以,首先要取得他們的信任,建立好人際關係;然後鼓勵其表達情感,給予安慰、關心,最好能有實際的接觸與具體的幫助。
情緒宣洩:人的心理空間就如同一個容器,容量是有限的,過量就會感到壓力特大。對於遭受喪親之痛的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向親友或者心理諮詢師適度的傾訴,清除這些心理垃圾,從而減輕痛苦感。
重建生活:通常,人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卻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面對喪親之痛,人很難很快不痛苦,但卻可以帶著痛苦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從而在活動中沖淡自己的痛苦體驗,減輕痛苦對自己的傷害。具體做法是:想想自己當前有哪些事必須要做,然後按輕重緩急安排好時間,再一一地去完成。另外,可出去旅遊、發展新的興趣愛好,尤其是做一些有益於社會的活動,對於喪親者重建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總之,提供幫助的人既要能“通情達理”,分擔他們的痛苦與悲哀,又要與其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避免使他們產生絕望或過分依賴。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勵其正視失去親人的困境和問題時,不能說空話、套話,應避免不現實地要求對方“往好處想”或淡化事情。
本站文章部分收集來源網路、作者及網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更正。僅供參考 (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