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態反應主要是Ⅰ型,少數是Ⅱ型或Ⅲ型,引起肥大細胞脫顆粒,釋出組胺等血管活性物質,引起局部水腫,產生風團。非變態反應性是某些因素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物質產生風團。
①物理因素:是蕁麻疹的常見因素,如冷、熱、日光、機械性刺激等,多有季節性。
②食物:是蕁麻疹比較常見的原因,如魚、蝦、蟹、蛋、奶等異種蛋白性食物。其次是巧克力、咖啡、番茄、蘑菇、草莓、雜糧(豆麵、蕎面)、調味品(辣椒、花椒、生蔥、生蒜、醋)等。
③藥物:如呋喃唑酮、青黴素、磺胺類藥、血清製品、新黴素等可致變態反應出現風團。其次如嗎啡、可待因、阿托品、阿司匹林等可直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而出現風團。臨床疾病分類中這些應歸蕁麻疹型藥疹。
④吸人物:如花粉、動物皮屑、羽毛、灰塵、真菌孢子、揮發性氣體等,這些多有季節性、職業性、地域性、並可伴過敏性鼻炎、哮喘等。
⑤動植物:如蚊、虱、跳蚤、臭蟲叮咬或黃蜂,蜜蜂、毛蟲、蕁麻等毒刺刺入皮膚,引起皮膚變態反應或非變態反應,出現風團樣皮疹。昆蟲叮咬引起者屬丘疹性蕁麻疹。
診斷
1、病史:部分患者發病前可找到致病原因或誘因,如進食蛋白質類食物,如魚蝦、蘑菇等;對某些物理因素,如寒冷、炎熱、日光等敏感;或有寄生蟲感染、體內慢性感染灶和精神情緒變化等。
2、臨床表現:突然發生大小不等風團,數目及部位不定,常此起彼伏,多在24小時內消退,反復復發;自覺瘙癢或刺痛感;少數患者可伴低熱(急性型多見)、腹痛、腹瀉(累及胃腸道時)或氣悶、呼吸困難(累及喉頭粘膜時)等。
3、一般將病期在6周以內稱為急性蕁麻疹,超過6周為慢性蕁麻疹。
4、如有發熱:應注意有無伴發感染;如有腹痛應排除外科急腹症;如有氣悶、呼吸不暢,應作喉部檢查。
5、部分患者僅表現為血管性水腫及皮膚劃痕症,或與蕁麻疹伴隨發生。
6、使用各種變應原作皮膚劃痕或皮內試驗對尋找致敏原可能有幫助。
本站文章部分收集來源網路、作者及網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更正。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