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們的生活水準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成為中老年人常見病和多發病。糖尿病屬於一種終身代謝紊亂疾病,也會引發很多併發症,比如妊娠糖尿病、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等,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危害。糖尿病患者除了日常口服降糖藥、注射胰島素等正規治療方法之外,多吃蔬菜也能對降糖有很大的作用,而這些具有降糖作用的蔬菜,就在我們日常的菜籃子裏面。
1、洋蔥
性味辛溫,甜潤白嫩,是人們喜愛的佳蔬。洋蔥不僅含有刺激胰島素合成和分泌的物質,對糖尿病有輔助治療作用,而且其所含的前列腺素A和硫胺基酸,有擴張血管,調節血脂,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因此,對糖尿病伴有血脂異常者最為適宜。方法是用洋蔥100克,開水泡後加醬油調食,每天1次。
2、胡蘿蔔
胡蘿蔔含有多種類胡蘿蔔素、維生素和花色素等成分。實驗證實,胡蘿蔔提取物有明顯的降低血糖作用。胡蘿蔔可以生吃或搗汁食,亦可作配料。
3、南瓜
甘溫無毒,有補中益氣功效。南瓜含有能抑制葡萄糖吸收的果糖,能與人體內多餘的膽固醇結合,有防止膽固醇過高,預防動脈硬化的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南瓜中還含有胡蘆巴堿、腺嘌呤、戊聚糖、甘露醇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並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每天煮食南瓜100克,對改善症狀有良效。
4、蕹菜
蕹菜含有蛋白質、糖、脂類、酚類、萜類、氨基酸等物質。有報導稱,紫色蕹菜中含胰島素樣成分,可用於糖尿病治療。蕹菜可清炒或涼拌。
5、黃瓜
性味甘涼,甘甜爽脆,具有除熱止渴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瓜含糖僅1.6%,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代食品,並可從中獲得維生素C、胡蘿蔔素、纖維素和礦物質等。黃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能抑制人體內糖類物質轉變為脂肪。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合併有高血壓者,每天食黃瓜100克,大有稗益。
6、山藥
山藥含有薯蕷皂甙、多巴胺、鹽酸山藥甙、多種氨基酸等物質。近年來藥理研究表明,山藥對糖尿病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能夠抵抗腎上腺素和葡萄糖引起的血糖升高。山藥可煨湯,也可炒食。
7、苦瓜
性味苦寒,肉質柔嫩,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尤其是維生素C的含量高居各種瓜類之首。藥理研究發現,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有非常明顯的降血糖作用,不僅有類似胰島素樣作用(故有植物胰島素之稱),而且還有刺激胰島素釋放的功能。有人試驗,用苦瓜皂苷製劑口服治療2型糖尿病,總有效率可達到78.3%。所以,糖尿病患者若用苦瓜1個,剖開去瓤洗淨,切片水煮1次服下,每天1~2次,有利於控制血糖。
8、菠菜
性味甘寒,止渴潤燥,是輔助治療糖尿病口渴喜飲的最佳蔬菜。常用方法是用菠菜60克洗淨,雞內金15克,白木耳20克,加水適量,煮熟後吃菜飲湯,每天2次。
9、黑木耳
黑木耳含木耳多糖、維生素、蛋白質、胡蘿蔔素和鉀、鈉、鈣、鐵等礦物質,其中木耳多糖有降糖效果,動物實驗表明,木耳多糖可以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黑木耳可炒菜或燉湯,也可作配料。
10、小扁豆
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纖維素,具有降糖、降甘油三酯和有害膽固醇的作用。用小扁豆30~50克煮食,每天1次,對糖尿病合併血脂異常者有良效。
11、黃膳
性味甘溫,具有補五臟、填精血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膳所含的黃臘素A和B兩種物質,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日本人已從黃膳體內提取出這兩種物質製成降糖藥物——糖尿清,用於治療糖尿病,療效滿意。
12、薏苡仁
性味甘淡微寒,是補肺健脾、利尿除濕的食藥兩用之品。現代藥理研究顯示,薏苡仁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肥胖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壓者。用法:薏苡仁15~20克,粳米30克,共同煮粥服食,每天1次。
13、肉桂
性味辛溫,具有補元陽、暖脾胃的作用。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肉桂可使血中胰島素水準升高,對糖尿病患者有輔助治療作用。建議在烹調時加入1~3克肉桂末,但肉桂辛熱,不適宜陰虛型糖尿病患者。
14、銀耳
性味甘平,具有滋陰調燥、生津養胃的作用,不僅營養豐富,而且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被人們譽為“菌中明珠”。銀耳熱能較低,又含有豐富的食物纖維,糖尿病患者食之有延緩血糖上升的作用。近年來有研究報導,銀耳中含有較多的銀耳多糖,它對胰島素降糖活性有影響。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銀耳多糖可將胰島素在動物體內的作用時間從3~4小時延長至8~12小時。因此糖尿病患者宜常食銀耳。用法:銀耳15~20克,燉爛後服食,每天1次。
15、紫菜
紫菜含有豐富的紫菜多糖、蛋白質、脂肪、胡蘿蔔素、維生素等,其中的紫菜多糖能顯著降低空腹血糖。糖尿病患者可於飯前食用紫菜,以降低血糖。一般可用紫菜做湯、羹。
提示:在糖尿病的飲食治療中,蔬菜占主要的地位,沒有不能吃的,但含碳水化合物高的蔬菜要限量,象毛豆、鮮豌豆、百合、芋頭、山藥、藕、胡蘿蔔、南瓜、倭瓜、土豆、紅薯等,如果很喜歡吃它們,可以適當減少主食的攝入量。
本站文章部分收集來源網路互聯網、作者及網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更正。僅供參考 (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