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尿酸在人體血液中濃度過高,在軟組織如關節膜或肌腱裡形成針狀結晶,導致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敏感)而造成痛苦的炎症。一般發作部位為大拇指關節,踝關節,膝關節等。長期痛風患者有發作于手指關節,甚至耳廓含軟組織部分的病例。急性痛風發作部位出現紅、腫、熱、劇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發作,可使人從睡眠中驚醒。痛風初期,發作多見於下肢。痛風的症狀有哪些:
痛風可引起腎臟損害,據統計,痛風病人20%—25%有尿酸性腎病,而經屍檢證實,有腎臟病變者幾乎為100%。它包括痛風性腎病、急性梗阻性腎病和尿路結石。
1、痛風性腎病:持續性高尿酸血症,20%在臨床上有腎病變表現,經過數年或更長時間可先後出現腎小管和腎小球受損,少部分發展至尿毒癥。尿酸鹽腎病的發生率僅次於痛風性關節損害,並且與病程和治療有密切關係。研究表明,尿酸鹽腎病與痛風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無關,即輕度的關節炎病人也可有腎病變,而嚴重的關節炎病人不一定有腎臟異常。早期有輕度單側或雙側腰痛,嗣後出現輕度浮腫和中度血壓升高。尿呈酸性,有間歇或持續蛋白尿,一般不超過++。幾乎均有腎小管濃縮功能下降,出現夜尿、多尿、尿相對密度偏低。約5—10年後腎病加重,進而發展為尿毒癥,約17%—25%死於腎功能衰竭。
2、尿路結石:痛風病人的尿呈酸性,因而尿中尿酸濃度增加,較小的結石隨尿排出,但常無感覺,尿沉澱物中可見細小褐色砂粒;較大的結石可梗阻輸尿管而引起血尿及腎絞痛,因尿流不暢繼發感染成為腎盂腎炎。巨大結石可造成腎盂腎盞變形、腎盂積水。單純尿酸結石X線上不顯影,當尿酸鈉並有鈣鹽時X線上可見結石陰影。
3、急性梗阻性腎病:見於血尿酸和尿中尿酸明顯升高,那是由於大量尿酸結晶廣泛性梗阻腎小管所致。痛風常並有高血壓、高脂血症、動脈硬化、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在年長者痛風死亡原因中,心血管因素遠超過腎功能不全。但痛風與心血管疾病之間並無直接因果聯繫,只是兩者均與肥胖、飲食因素有關。
4、痛風石:又稱痛風結節,是人體內因血尿酸過度升高,超過其飽和度而在身體某部位元析出的白色晶體。如同一杯鹽水中的鹽量超過一定限度後,杯底就會出現白色的沉積物一樣。析出的晶體在什麼部位沉積,就可以發生什麼部位的結石,痛風病人除中樞神經系統外,幾乎所有組織中均可形成痛風石。
痛風石有些痛風石用肉眼不能看到,但在偏振光顯微鏡下可以見到呈白色的針狀晶體,這些微小的晶體可以誘發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還可造成關節軟骨和骨質破壞,周圍組織纖維化,導致慢性關節腫痛、僵直和畸形,甚至骨折。有些痛風石沉積在體表,如耳輪和關節周圍,我們的肉眼就可以看到。還有些痛風石沉積在腎臟,引起腎結石,誘發腎絞痛。
痛風藥對於一般人認為,並沒有嚴重的副作用,但事實並非如此。近年,痛風藥引起的嚴重副作用的報導並非少數,如臺灣棒球隊主教練徐生明,在雅典奧運會上,服用痛風藥物引起腎衰竭,只能告別奧運會。最後不得不走上換腎之路,以擺脫長期洗腎的痛苦。痛風病本身不會導致尿毒癥、腎衰竭,可是痛風藥物會對肝腎造成嚴重損害,引發尿毒癥和腎衰竭的產生。
由於藥物存在副作用,因此不得不防。預防方法是注意出現某種副作用之前的一些蛛絲馬跡,也就是警示症狀,如此時停止使用或改用其他藥物以及治療方法,嚴重副作用就可以避免。
5、急性關節炎:精神緊張、過度疲勞,進食高嘌呤飲食、關節損傷、手術、感染等為常見誘因。起病急驟,多數患者在半夜突感關節劇痛而驚醒,伴以發熱 等全身症狀。早期表現為單關節炎,以第一蹠趾及胟趾關節為多見,其次為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它關節。若病情反復發作,則可發展為多關節炎,受累關節紅、腫、熱、痛及活動受限,大關節受累時常有滲液。伴有發熱,體溫可達38~39℃,有時出現寒戰、倦怠、厭食、頭痛等症狀。一般歷時1~2周症狀緩解。關節炎消退,活動完全恢復,局部皮膚由紅腫轉為棕紅色而逐漸完全消去。有時可出現脫屑和瘙癢,為本病特有的症狀。間歇期可數月或數年,有的患者終身僅發生1次,但多數患者在1年內復發,每年發作1次或發作數次。
6、腎臟病變:大約有20%~25%的原發性痛風患者合併腎結石,其中約85%屬於尿酸結石。結石較大時可有腎絞痛、血尿。由於尿酸結石可透過X線,因此需通過腎盂造影才能發現。約有20%~40%的患者早期可有間歇性少量蛋白尿。晚期常因間質性腎炎或腎結石而導致腎功能不全。此外痛風患者常伴高血壓、肥胖、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
7、無症狀期:血清尿酸鹽濃度隨年齡而升高,又有性別差異。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血尿酸持續或波動性增高,從血尿酸增高到症狀出現時間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只有在發生關節炎時才稱為痛風。
8、急性關節炎是發作期:是原發性痛風最常見的首發症狀,好發於下肢關節,以拇趾及第一蹠趾關節為多見。初發時為單關節炎症,反復發作則受累關節增多。痛風的發作表明血尿酸濃度長時期過飽和而導致大量尿酸鹽在組織中沉積。
9、間歇期: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可自然緩解,不留後遺症而完全恢復,而後出現無症狀階段,稱為急性發作間歇期。此後可再發,約60%患者1年內復發,間歇期也有長達10餘年者。
10、痛風石及慢性關節炎期:未經治療或治療不佳的患者,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軟骨、肌腱、滑囊液和軟組織中。痛風石為本期的常見表現,常發生於耳輪、前臂伸側、蹠趾、手指、肘部等處。尿酸鹽在關節內沉積增多,炎症反復發作進入慢性階段而不能完全消失,引起關節骨質侵蝕缺損及周圍組織纖維化,使關節發生僵硬畸形,活動受限,隨著炎症的反復發作,使病變越來越加重,嚴重影響關節功能。早期防治高尿酸血症,病者可無本期的表現。
輕度外傷,暴食高嘌呤食物或過度飲酒,手術,疲勞,情緒緊張,內科急症(如感染,血管阻塞)均可誘發痛風急性發作。常在夜間發作的急性單關節或多關節疼痛通常是首發症狀。疼痛進行性加重,呈劇痛。體征類似於急性感染,有腫脹,局部發熱,紅及明顯觸痛等。局部皮膚緊張,發熱,有光澤,外觀呈暗紅色或紫紅色。大趾的蹠趾關節累及最常見(足痛風),足弓,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和肘關節等也是常見發病部位。全身表現包括發熱,心悸,寒戰,不適及白細胞增多。
本站文章部分收集來源網路、作者及網友推薦、收集、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更正。僅供參考